2015-05-13  / Sara 的飲食革命

吃油吃肉不會讓你不健康!

By 賴宇凡 (節錄自網站Sara 的飲食革命)

一般營養師要大家少油少鹽,我卻相信天然高品質的動物性油脂(如豬油、鵝油、雞油)和天然的好鹽,其實是我們現代飲食極度缺乏的。在這個另類的飲食建議背後,我有一個完整的理論。我可以說清楚,我們對膽固醇的恐懼錯在那裡。除了心理諮商師、營養治療師外,我亦是世上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獎學金富博萊特(Fulbright)得主。

 

· 卡路里過高是肥胖的來源

錯!血糖失衡才是肥胖的主要來源。一天到晚吃會化成糖的東西 (五 穀雜糧、低脂食品、瓜豆類、水果、加工食品),又不吃會平衡血糖的肉和油,血糖上時打到胰臟,掉下來時手抖冒汗看誰都不順眼,打到的是腎上腺。如果這個人 是胰臟先燒掉,血糖就會盤旋在血糖平衡線以上,當我們血糖在平衡線的上面時,身體是儲存脂肪的,這個人就會吃什麼都胖;如果這個人是腎上腺先燒掉,血糖就 盤旋在血糖平衡線以下,當我們的血糖在平衡線下面時,身體是燃燒脂肪的,這個人就會吃什麼都不胖。所以過胖或過瘦的人,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,那就是血 糖長期震盪過度。這是為什麼,有些人一天吃不到九百卡,卻依舊愈來愈胖。

 

·  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堵塞主因

錯! 膽固醇雖是堵塞心血管的物質。但是,你該問的問題是,這個我們肝臟自己合成的重要修復物質(你皮膚上的疤就是膽固醇做的),幹什麼要去堵塞血管呢?原因 是,因為我們老是吃會化成糖的食物(五穀雜糧、低脂食品、瓜豆類、水果、加工食品),血液不停的變酸,酸血不停的腐蝕血管壁,血管壁一直變薄,膽固醇只好 一直修補。最後,膽固醇無法獨立修補了,就把鈣叫出來加強支撐,這就是心血管硬化的來源,也就是膽固醇被當成悪魔追補的主因。因為我們吃的油都不對,所以 劣質膽固醇使得血管好似海沙屋的牆壁一樣,脫落堵塞血管,造成中風。

所以,心腦血管疾病主因不是吃油引起的,而是吃不對的油和吃過多會變 成 糖的食物引起。我們的油吃的不對,從人人都膽結石可以看的出來。像葵花籽油、葡萄籽油、橄欖油這樣怕光、怕氧、又怕熱的油,不是精煉萃取時就餿掉,就是做 菜遇熱時餿掉,所以大家的抽油煙機上都有一層很難擦的黑膠(shellac),由於膽固醇是膽汁的原料,而膽固醇的原料是油,所以大家的膽汁就像那黑膠一 樣,把膽給堵住了。膽汁是肝臟做的,膽一堵住,肝就堵住了,肝一堵住,體內五百場戲就沒得唱了。

 

· 吃肉會讓體質變酸

錯!吃每一種食物都會代謝出酸。身體都有設計完美的緩衝機制來應對。所以消化分解速度就決定了酸在體內升高的速度。吃高糖食物(五穀雜糧、低脂食品、瓜豆類、水果、加工食品)又不跟著吃會減緩它分解速度的肉和油,代謝出的酸高升速度過快,身體來不及緩衝,形成酸性體質。

 

· 我們會一直發炎就是因為肉吃太多了

錯!發炎不止 最 大的來源是胰島素循環過多造成的。胰島素過多時,消炎管道走不完,就直接跳到發炎管道。發炎加消炎等於痊癒過程,發炎和消炎過程都是靠不同種類的油脂領隊 的,現在我們都不碰油或吃了不好的油,不是沒有發炎和消炎的原料,就是原料不對,發炎和消炎過程走不完,身體就一直無法痊癒。其實高品質的肉裡,好的發炎 和消炎的油脂是一起來的,這樣發炎過程走得快,消炎過程也走得快,發炎快加消炎快,痊癒相對就快。

 

作者介紹 :

賴宇凡

本行曾是心理諮商師,發現自己的重度憂鬱症病人幾乎都是全素者時,轉身在美國接受了營養的訓練。 著作有 :要瘦就受,要健康就健康

 

 


 

新觀點在重量級國際媒體《時代雜誌》

2104 年6月下旬刊出封面故事「去吃奶油吧(Eat Butter)

 

 

 

 

賴宇凡觀點

時代雜誌向來代表主流意見,因此,它所刊登的文字,不管在哪一個領域,都是個重要的指標。所以,當它現身為油脂洗刷罪名,而且是以這種毫無保留的方式在討論油脂時,它便值得我們花時間探討和介紹。這集的食食課課教室,我們重點介紹時代雜誌六月號的封面文章「吃奶油:科學家把油脂當做敵人,為什麼他們是錯的。」(Eat Butter:  Scientist labeled fat the enemy, why they were wrong) - See more at: http://blog.shishikeke.com.tw/?p=6657#sthash.MWc9QPBX.dpuf

線上影音-食食課課教室第77集: 時代雜誌為油脂洗刷罪名-YouTube

 


 

康健雜誌觀點

康健雜誌189期2014.08.05 作者:陳俊辰

奶油、豬油的飽和脂肪酸一直被認為是肥胖、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元兇,最新研究顯示,這很可能是一場長達40年的誤會。

 

長久以來,人們一直以為肚子上不小心長出來的一圈贅肉是吃太多油的錯,所以絕大部份營養常識都殷殷叮嚀(或嚴詞警告),少油、少糖是減肥的不二法門。

 

不過一連串最新的研究發現,這個「常識」很有可能值得商榷。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向來被認為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因,竟可能是一場長達40年的誤會。新觀點在重量級國際媒體《時代雜誌》今年6月下旬刊出封面故事「去吃奶油吧!(Eat Butter)」後引發熱烈議論。

 

美國人油脂少吃了, 卻還是胖

這個疑惑其來有自。美國是全球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,若將身體質量指數(BMI)大於30稱作肥胖,那麼2013年時三分之一美國成年人都是胖子,難怪心血管疾病始終高居美國死亡原因第一名。

 

可是美國已經很盡責地減少了油脂攝取量,尤其是飽和脂肪酸。和1970年代相較,美國人從全脂牛奶攝取的熱量減少了78%、牛肉減少29%,相對地從低脂牛奶來的熱量增加了1.3倍,玉米粉、玉米片更增加約2倍,顯示飲食習慣的改變。可是情況顯然愈來愈壞,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人數飛快增加,現今幾乎每10人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,形成美國醫療極沉重的負擔。

 

這種矛盾現象,引起了全球營養和公衛專家的注意。學界很早就知道,不飽和脂肪酸大體上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也比較不容易讓人發胖,但飽和脂肪酸是肥胖元兇的觀念始終根深柢固。不過2008年以後,一些大型實驗的結果開始提出異議。

 

舉例來說,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在2008年刊出一篇研究報告,追蹤322名中度肥胖者兩年,受試者分成三組,一組食用低脂、限制熱量飲食;一組食用少量紅肉加上大量蔬菜和全穀類的地中海型飲食;一組食用低醣類、但不限制熱量飲食,結果發現第一組雖然飽和脂肪酸吃得最少,但後兩組血液中HDL(高密度脂蛋白,俗稱的「好膽固醇」)含量對LDL(低密度脂蛋白,「壞膽固醇」)含量的比例卻更健康,減輕的體重也更多。